龙是汉族所敬奉的图腾。传说龙能行云布雨、消灾降福,所以在很多地方龙象征祥瑞,人们常常通过舞龙、拜龙等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。今天带来的是朱逸坤的玉雕新作《祥龙》玉牌。
中国的先民在认知有限的时候,总希望有神灵庇佑。而神灵必须是有形的,才能被人膜拜,于是先民们就取各种动物之长,攒了一个图腾——无所不能的龙。
龙作为一种神异动物,具有鹿角、驼头(骆驼的头)、蛇颈、蜃腹(大牡蛎壳上的纹路)、虾眼(凸出的)、牛耳、鲤鳞(大鱼鳞)、虎掌(龙爪中间的肉垫)、鹰爪。九是最大的单数,人就选了九种飞禽走兽的特点攒在一起,生成了龙的形象。后来,为了增加装饰效果,龙又被添上了鲤鱼的背鳍、鲶鱼的长须、狮子的鬃毛等元素。
9.5 x 3.5 x 1.8 cm 150.2g
龙作为一种传说中的动物,关于它的原型和来历也有很多猜测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考证的,龙的原型为蛇:龙最初是蛇图腾,在吞并了鹿图腾的氏族之后,就把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⋯⋯经过长期的发展,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的形象。
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组合,有人推测,强大的氏族为了团结那些被他们吞并了的氏族,就将他们的图腾保留一部分,加在自己图腾身上。所以龙的形象可以算作一种团结的象征。
唐 ·《赤金走龙》
龙作为皇家文化的象征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,可以上天入地,无所畏惧。从汉代开始,龙的形象就逐渐演化,宋代以前的龙四肢修长,身躯较短,更接近兽类;宋代以后的龙身躯修长,四肢就不那么突出,更接近蛇类。到了清代,龙的形象就趋于成熟规范,清代的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。
明清时,龙与皇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,龙的形象也能反映出当时皇帝的心态。清代早期的龙形象模糊,经常出现一身三现、一身五现的龙。“一身三现”就是龙在云纹中只露出三段身子,有一点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意思,这种画法体现了当时皇帝内心的游移。但是到了康熙时期,这种游移的状态就消失了。
清康熙 青花黄釉龙纹盘 局部
康熙时期的龙最生猛,瓷器上正面的龙像是要对着观者扑过来;到了乾隆时期,国泰民安,龙就倾向于摆一个好看的姿势;到清晚期,国力渐衰,龙的生猛之气就越来越弱了。
虽然装潢、器物有“黄帝用五爪龙、百姓不能用龙”的规定,但很多时候没有严格执行,因为有大国心态的皇帝,对民间的管理是偏向于宽松的。
玉牌以碧玉雕就,玉质细腻纯净,打灯无结构。牌中的立龙是直接飞升的姿态,龙身是拧动的,充满了弹性和力量,是一个民族在上升时期的象征。玉牌一角的石缝中生出灵芝,寓意福瑞。
【 制作过程 】
材料的整形没有拍。这块材料属于碧玉无结构鸭蛋青,材料密度大,纯度高,结构紧,容易崩口,所以整形时必须慢慢磨,费了不少时间。图为整形完成后,所画设计草图。
这是草图之后用细笔描了一遍。平面上,简单的描几笔,龙就动起来了。
出坯。把大小,高低、远近的关系确定好。龙的大形已经有了,看上去这条龙原本就在这块石头里一样。(如果就这样去打磨抛光,会不会有另外一种感觉?——编者)
出坯。已经有了一些细部。从上一幅图的粗旷到这里渐渐有些细节,整件作品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。在这里还担心最后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太琐碎。坤哥做了很多条龙,一副老司机的样子,说“弄好了再看”。
开始撩手(出细,走线条)。该挺的地方挺起来了,复杂的线条和高低的块面不再有琐碎凌乱之感。一条“好脾气”的龙就出来了。
这是打磨后成品的样子。玉质的温润让整个画面柔和了很多。龙身子比较饱满,把玩时正好可以搓一搓,很柔滑。材料打灯无结构,密度大,抓在手里坠手,这个感觉也很重要。玉石的密度比普通石头大一些,一方面它温润柔和,一方面又有沉甸甸的感觉,这个感觉是玉石的一个很重要的体验。一块玉如果没有坠手的感觉,那么把玩时的体验将大打折扣。
【 朱逸坤其他作品 】
和田青花籽《龙吟》朱逸坤作品
龙吟。朱逸坤作品
2015-12-29 18:19:28
新作赏鉴——白玉勒子一对
2015-08-03 17:57:00
三色青花《溪山春晓》赏鉴
2015-07-07 17:45:15
月白风清 江流有声——《夜游赤壁》赏鉴
2015-07-06 17:52:19
朱逸坤和田玉新作赏鉴
2015-06-22 11:07:12
杨光冯钤朱逸坤等沙场练兵实弹射击(图)
2015-03-31 17:57:34
体素含香——朱逸坤的玉上水仙
2015-03-03 10:30:47
名垂“青史”——竹节笔搁赏鉴
2014-08-07 10:06:28
朱逸坤:扬州玉器少壮派先锋
2012-05-04 22:35:36
扬州玉雕师朱逸坤作品赏析
2011-01-23 19:15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