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的暖春,今年来得略早,三月末,池塘间已有隐隐的蛙鸣,再过些时日,蟋蟀就该登场了。夏夜,蟋蟀的歌声就像一朵朵声音的小花,在草丛间不断地开放又散落,伴着这歌声入眠,最是惬意。今天带来的是冯钤的玉里蟋蟀。
冯钤 青花籽《秋声》镇纸
冯钤的蟋蟀,或伏在平安扣上,或立在笔筒边缘,或踞于镇纸一角,或跃上茶匙长柄,造型十分生动,尤其是纤巧的身躯和凹凸不平的前翅,令蟋蟀更显逼真,似乎一有什么声响,它们就会奋力一跃,无处找寻了。
苏州画家宋朝画于团扇上的蟋蟀
蟋蟀又称蛐蛐,或叫促织。它的头部长着又长又齐的两根鬃,搅动不定,仿佛是京剧中吕奉先头上的两根雉尾。眼睛是长圆形的,鼓凸着,就像是镶了两粒玛瑙珠。颈部像倒扣了一块琉璃瓦片,贴在身子上。
蟋蟀背部坚硬,只有腹部是柔软的,状如蚕蛹。平时,它鸣叫用的前翅驯顺地贴在后背,在决斗时则会竖起前翅鸣叫起来,以壮声威。
蟋蟀的腿很有特色,前面四条腿细,而两条后腿却很长,大腿也分外粗一些,小腿一侧还分布着稀疏的“爪锋”,摸起来有些扎手。两根八字形的尾剑,造型简洁有力,看上去威风凛凛。
蟋蟀惹人喜爱,但寿命不过百日,为了能时时见着它们,有人就把它们的形象融入了绘画雕刻中,于是,玉雕中也有了它们灵活矫健的小身影。
蟋蟀很早就为人所爱,如《诗经·国风》的《七月》一诗就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: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,到八月份钻到屋檐下,九月蟋蟀进门,十月钻到床底。
古人还认为蟋蟀鸣声可治疗失眠症。传说,唐太宗有失眠的烦恼,画家阎立本献上入眠秘方——夜听蟋蟀,效果很好,从此唐朝后宫就开始蓄养蟋蟀。五代王仁裕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说,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就流行赏鸣虫:“每至秋时,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,闭于笼中,置之枕函畔,夜听其声,庶民之家皆效之也。”
蟋蟀好胜,永远有不可一世的气概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虫”,“蟀”又与“帅”谐音,称为“大帅”,因此玉雕中蟋蟀多有富贵之意。
冯钤:俄罗斯碧玉中的五大美女
2018-03-13 10:44:13
冯钤、余勇等参加江苏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
2017-09-27 13:57:28
扬州玉器代表作品赏析--青花籽《春塘水暖》
2016-10-06 10:23:33
清和。冯钤作品赏
2016-03-04 17:18:30
学文的器。冯钤作品赏
2015-12-23 17:40:52
墨韵青花--冯钤作品赏
2015-11-21 16:39:14
传承--2015无锡文博会扬州名家玉器展
2015-10-14 08:58:15
玉中的惬意生活——国庆长假特辑
2015-09-30 16:42:33
中秋特辑——花好月圆
2015-09-25 17:58:14
2015天工奖参展大师作品赏——冯钤
2015-08-26 09:17:35